校工会
   
  通知公告
   
师德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师德风采>>正文
教师如烛 师德如光-杨帆
徐春梅  武汉工程大学工会委员会

她是一名教师,三尺讲台写春秋,诲人不倦。

她是一名学者,潜心信息科学领域研究数十载,硕果累累。

她就是杨帆,女,1966年10月出生,教授,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师。1988年7月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1993年9月来校任教至今。200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电气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表教研室主任、电气信息学院分管科研、研究生和实验室工作副院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她头上闪烁着诸多光环:“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科学技术奖”、“武汉市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在这一系列光环的背后,跃动的是一个高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科研创新为己任的赤子之心。

一、潜心修业,倾心教学

从教22年来,杨帆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倾其全身的精力投入于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将一颗炽热的心奉献给她所热爱的教学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教书育人,立德先行。自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始,杨帆就谨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立德先行”,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她治学严谨。杨帆一直以来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讲“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对于讲授的知识点,她早已烂熟于心,按说不用花大力气备课,甚至可以照本宣科。可她做不到,对做一个师德高尚教师的追求决定了她不会这样做。为保证教学质量,她始终把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师德修养当成第一任务去追求,把密切关注本科生课堂、积极听取教学意见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去践行,坚持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学生,让学生获取最前沿的知识。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教材、巧妙设计教法、不断更新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备课到做课件,她都一点一滴认真完成。为了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她坚持课前提前至少十分钟到达教室,课后等学生都离开,才最后走出教室。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她坚持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批改的作业都有详细的修正,批注和评语。她身正为范。每年考试总有个别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找到她,想通过送礼品等方式让她高抬贵“笔”让其过关,结果都被她严词拒绝。一方面,她正告这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靠自己平时的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另一方面她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帮助这些学生重树信心。她倾心相待。在教学工作中,杨帆坚持教学不分课堂内外,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拓展至学生的生活,用一颗真诚的心,倾听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她主动向学生公布个人电子邮箱、电话、微信、QQ号码等联系方式,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想表达、愿意表达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沟通,通过这些付出,杨帆增进了和学生的联系,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信任,被誉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探索创新,锐意进取。“教学改革,这是百年树人的大事,耽误不得”。在多年来的本科教学中,杨帆始终把教学改革和创新放在第一位。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负责人,她带领本专业教师大胆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把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实际教学中,致力于基础雄厚、知识面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杨帆大胆改革“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工科特色,在教学中做到了理论通俗化、具体化、简单化和生活化,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破了理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坚持教师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在授课中率先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电视插播片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她的带动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率先在全校大面积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她的教学注重“精讲多练”,让学生多思、多练、多看书,鼓励学生自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她主讲的该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一直名列前茅,杨帆本人于2008年被评为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连续6年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负责人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负责人,杨帆先后主持省级教研项目4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项目鉴定2项,连续2届2次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并作为项目负责人于2013年获得了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誉虽多,但杨帆深深知道,自己一人“独上高楼”把课程讲授好作用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团队的作用,研究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用以推广,让更多师生受益。为此,她和她的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基于“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交叉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特有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完整的课程教学与实验训练体系,学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电子信息与控制”被评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勇挑重担,主动奉献。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杨帆还承担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现场指导经验。在学校实习经费紧张、实习人数成倍增加、实习场地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她勇于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实习工作新路子。通过带队老师节资及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拓实习基地,解决了实习环境和实习效果欠佳的问题。在她主持带队实习期间,尽管现场环境恶劣,她总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整天泡在车间里,不辞辛劳地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往往一呆就是一整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她指导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有26人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不仅如此,她还亲力亲为,利用暑假亲自带队参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和思想引领;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参加虚拟仪器大赛及电子设计大赛,提供场地、设备、经费,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多次与企业洽谈,先后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多处,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她还担负着指导硕士生的任务,在其悉心指导下,所带的研究生中1人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获武汉工程大学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武汉工程大学“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

二、关爱学生,亦师亦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杨帆既是经师,也是人师。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谈理想、谈未来,正面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起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报效父母;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在课后总要留下一段时间和学生交流,除了正常的指导答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笃实、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为人处事的实际能力。她经常教育她的学生:“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铁肩担道义,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其次才是妙手著文章,也就是做学问。”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汶川地震,她率先捐款捐物;办公室的空调,她开的最少;学生的每一篇论文,她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等等。她坚信,身正才能言正,身教重于言教,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自己高尚正直的道德操守为学生做出最好的示范,把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传承下去。

捧出一颗真心,赢得一片真情杨帆喜欢和学生交朋友,特别是基础较差、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很多学生都非常信任她,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她倾诉,她也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他们,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同学们交心谈心,在互联网上同他们交流。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杨帆总是严格要求,无论自己时间多紧,任务多重,身心多么疲劳,她都不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给予学生帮助,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生活中杨帆也给予学生慈母般的爱,学生病了,她积极为学生住院借钱,并前往医院看望、安慰;学生有经济困难,她就组织同学捐款或通过有关部门予以补助,把集体温暖、学校的关怀及时送到学生的心里,甚至自己拿出课酬作为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杨帆了解到,刚入大学的新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亲戚朋友又不在身边,他们迫切需要有人去指导和帮助。她对新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献出了不少宝贵时光。中秋佳节,她没有在家与亲人团聚,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联欢、畅谈;元旦之夜,她和同学们一起陶醉在岁首的钟声与欢乐中;寒假期间,有的学生因路途遥远或家境困难留在学校,她总要在春节邀请他们到家做客,在新春佳节家家团圆之时,让远离家人的游子也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有人说,情感是思想的桥梁。多年来,杨帆就是凭着这种对学生的炽热情感,搭起了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使他们深受启发,为之折服。

学生的事,在眼里是大事随着学校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实验室用房和设备逐渐难以满足需要。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让学校的资金投入能够用在刀刃上,保证实验室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杨帆带领全体实验教师和工作人员,想办法、挖资源,一心一意扑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吃、喝、睡全在实验室。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凉水;困了,在椅上靠一靠,通过设计新实验、挖掘老设备潜力以及白天、晚上连续开放实验室等方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良好的实验训练,稳定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杨帆知道,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杨帆从不代替学生调节,而是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耐心细致地传授学生实验要领和技巧,让学生根据仪器特点和实验步骤,在实践中体会操作精密仪器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她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动脑和动手的统一。她经常告诫学生:“只动脑不动手,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只动手不动脑,就是盲人骑瞎马,最终将一事无成。只有又动手又动脑,才有可能在科学实验中发现新现象,取得新成果。”

三、耕耘科研,勇攀高峰

勇做科研路上的排头兵除了日常的教学、实验室管理,杨帆还积极参与学院大政方针的制定,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默默奉献。她对学术研究始终心存敬畏,要求自己静思笃行、持中秉正,踏踏实实的做真学问。她深知,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科研积累,则难以胜任大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才能保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和平台上提升自我,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教授学生所学内容。这样的信念也驱使她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忘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近五年主持、参与国家和省自科基金和其它各类项目20多项,可分配科研经费近200万;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分别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科学技术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武汉市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4项、适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本人为第一作者研究论文79篇,其中EI检索18篇,出版教材2部。

“回首清晖来时路,古月依旧照今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杨帆依旧立足本职工作,稳站三尺讲台,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她把教书育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全部追求,她在奉献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校工会  版权所有